周不疑会英年早逝的原因是什么?

作者:历史网 目录:风云人物  时间:2022-08-10 

  我们有个成语,叫做天妒英才,意思是上天因为嫉妒一个人的才华,而让他命运坎坷。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,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?

  中华历史上出了好多神童,甘茂、曹冲、王勃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。东汉末年出了一位神童周不疑,与曹冲是玩伴,比他大四岁,才能也与他不相上下。可惜曹冲仅活了12岁就去世,周不疑也在不久后去世。有说法称曹操是因为担心儿子曹丕驾驭不了周不疑而将其刺杀,那这是真的吗

  一,少有才学

  初平三年(192年),周不疑出生于零陵的一个大户人家,为荆州别驾刘先的外甥,因此自幼受到良好教育,所以他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明机敏,很有文采,被人称为“神童”。

  二,跟随舅父

  刘先见外甥周不疑天赋异禀,便想为他找一个好老师。当时同郡的刘巴很有才学,闻名天下,刘先便决定让周不疑拜他为师。可刘巴早就听过周不疑的大名,知道他才思敏捷不在自己之下,于是婉言拒绝。

  建安五年(200年),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大战,各自派人去拉拢荆州牧刘表。但刘表只想保住荆州,并无夺取天下的志向,于是作壁上观。刘先认为曹操雄才大略,又有汉献帝在手,名正言顺,便力劝刘表投靠曹操。刘表犹豫不决,于是派刘先为使,前去刺探曹操虚实。曹操见了刘先很高兴,于是封他为武陵太守。

  周不疑,曹公欲以为议郎,不就,时有白雀瑞,儒林并已作颂,授纸笔,立令复作,操奇异之。(零陵先贤传)

  建安九年(204年),刘先再次前往许都拜见曹操,为了增长外甥周不疑的见识,便带他一同前往。曹操早就听说过周不疑的大名,便亲自找他交谈,发现他很有才学,便想把女儿嫁给他。但周不疑认为自己年龄还小,还需要多学习几年,于是婉言谢绝。随后曹操又想让周不疑出任议郎,但也遭他婉拒。

  三,陪伴曹冲

image.png

  不久许都突然出现白雀,被人们视为祥瑞,于是许多文人写文章称颂此事。曹操想借机考验一下周不疑的才学,于是赐给他纸笔,让他写文章歌颂。周不疑于是接过纸笔,很快就写好了一篇文章。曹操看了更加诧异,认为周不疑与众不同。

  当时曹操有个儿子曹冲,年方八岁,与周不疑一样天赋异禀,是个神童。曹操对曹冲自然是十分喜爱,想让他成为自己的继承人。恰好周不疑此时前来,曹操不想错过这个人才,便决定让他留下陪伴曹冲,好让二人一起学习进步,将来也能让周不疑辅佐曹冲。然后周不疑就留在许都陪伴曹冲,成了他的好友。

  四,献计存疑

  曹操攻柳城不下,图画形势,问计策,周不疑进十计,攻城即下也。(北堂书钞·卷一百一十八)

  建安十二年(207年),曹操为了消灭袁绍集团残余势力,于是对其发动了白狼山之战。但曹军在攻打敌军大本营柳城时受阻,曹操于是愁眉不展。周不疑因此向曹操献上十计,使得曹军很快攻克柳城,为此战胜利贡献巨大。

  白狼山之战时周不疑仅有15岁,此前从未去过战场,也从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,曹操没有理由让他随军。另外曹操是千里奔袭,一个15岁的孩子能否骑马跟上大军本身就是个问题。何况一个刚上战场的孩子就能献上妙计,超过从军20年的老将曹操,更加不可思议。

  况且曹操此战时有熟悉地形的田畴和足智多谋的郭嘉当参谋,这两个人都熟悉军旅事务,比周不疑有很大优势。周不疑能胜过这两人,那就更加不太可能。若周不疑真的立了大功,《三国志》不可能没有只言片语记载。因此周不疑献计助曹操破柳城并不可信,加之《零陵先贤传》失传,还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版本,更加确定此事不太可能。

  三,遇害存疑

image.png

  太祖爱子仓舒,夙有才智,谓可与不疑为俦。及仓舒卒,太祖心忌不疑,欲除之。文帝谏以为不可,太祖曰:“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。”乃遣刺客杀之。(零陵先贤传)

  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冲病逝,曹操对此万分悲痛。随后曹操想到周不疑才能甚高,除了自己之位再也无人可以驾驭,便决定除掉他。曹丕听了感到可惜,便力劝曹操留下周不疑,但曹操却对他说:“周不疑岂是你能驾驭得了的。”随后曹操就派刺客刺杀了周不疑。

  荆州平,先始为汉尚书,后为魏国尚书令。(零陵先贤传)

  曹操刺杀周不疑则更加不可信,当时周不疑死的时候仅有16岁。一个16岁的孩子在许都没有任何根基,哪怕天赋异禀,也不会对曹操构成任何威胁,所以曹操没必要杀他。况且刘先在曹操平定荆州后归顺曹操,还一直为他效力,官至尚书令。可见曹操对刘先的重视,如果曹操杀了周不疑,那刘先不可能受曹操重用。因此周不疑大概与曹冲一样是英年早逝,并非被曹操杀害。

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lishi111.com/lishi/306326.html
本文标题:周不疑会英年早逝的原因是什么?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历史网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